春困是因为季节交换给人们带来的生理变化的一种客观反应,气候日渐转暖,人会感到困倦、疲乏、头昏欲睡。
春困会导致驾驶人判断力下降,反应迟钝和操作失误增多,严重时甚至会失去对车辆的控制力,极易引发交通事故。
轻度疲劳:
会出现换挡不及时、不准确的情况
中度疲劳:
不能集中精力,会出现操作动作迟钝、甚至忘记操作
重度疲劳:
会出现无意识操作或短时睡眠的情况,丧失对车辆的控制能力
疲劳驾驶带来的损失
违法成本: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》第二十二条 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、法规的规定,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、文明驾驶。饮酒、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,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,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,不得驾驶机动车。任何人不得强迫、指使、纵容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、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》第六十二条 驾驶机动车不得有下列行为:(七)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。
根据《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罚及记分标准》:连续驾驶中型以上载客汽车、危险物品运输车辆以外的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的,一次记6分。连续驾驶中型以上载客汽车、危险物品运输车辆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的,一次记12分。
经济成本:
造成人员受伤的,直接成本包括伤者医疗费、误工费、护理费以及精神损失补偿费等费用。具体赔付以伤者伤残等级(1—10级)评定为准。如果造成人员死亡的,面临的后果也将更严重更复杂。另外,还可能将承担全部或部分的路损责任。如果运输的货物损坏,也将造成一系列麻烦。
精神成本:
一旦疲劳驾驶造成人员伤亡,对受害当事人来说都是百分之百的悲剧,毁掉的是一段人生、一个生命乃至一个家庭。作为肇事者,你和你的家人都将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。
该如何避免“春困”带来的安全隐患?
01、保证足够的睡眠
驾车行驶过程中,出现叹气、打哈欠、困倦、疲乏、嗜睡、瞌睡等“春困”现象时,要及时把车停在安全地带休息一会儿再赶路,切不可一边打着瞌睡一边“硬撑”着开车,以免发生事故。
02、适时调整行车节奏
行车时,特别是在长途旅行中,驾驶人不妨不时地打开窗通通风透透气,调整一下车内温度;或者与同乘人员说话,打开音响听音乐;或者利用停车的间歇,下车活动一下全身,舒展一下身体,都会有益于消除疲劳。
03、选好行车路线
单调的车速及单调的风景往往成为困乏的诱因,这一点在高速公路上更为突出。
因此,驾驶人在出行中,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,尽可能选择一些沿途景色多变、花红柳绿的道路来行驶。这样不但心情好,视觉上的变换刺激也能让驾驶人不易疲劳、瞌睡。
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、合理安排行车时间,做到“春困”不困,拒绝疲劳驾驶!
在此,吉林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温馨提示:
眼下正值阳光明媚、气温回升的春季,车辆内相对气温升高,空气不畅,极易产生疲倦感,驾驶人应保持充足的睡眠,在行车时注意力集中,避免疲劳驾驶。
驾车过程中,驾驶员如果出现困倦、疲乏、嗜睡、打呵欠等“春困”现象,一定要及时停车休息。
阳光较强时,建议合理使用遮阳板,佩戴偏光眼镜,降低阳光对视线的干扰。
驾驶车辆要时刻注意观察前方道路情况,一定不要接打手机,不查看、发送短信、微信。